《宋史.职官志》载,宋代皇帝特设讲经制度,定期请大学士,翰林侍读学士,翰林侍讲学士等熟读四书五经官员任讲官,设讲筵。
定每年二月至端午,八月至冬至为讲经期,逢单日为皇帝讲经,轮流讲读。
讲经结束后,皇帝设宴,款待执行讲官及参与活动之众官员,以表示君臣互学,团结友善。
宋人称此宴为“经宴”,特用酒瓶即此形制之瓶,因此,称此酒瓶为“经瓶”。
此酒瓶于当时是有其特定含意。
一者,此种瓶装之酒是皇帝赐宴,尊贵至上,对饮者而言,是莫大荣誉。
二者,既缘于上之所言,则用此种瓶酒绝对是高雅酒宴的标志。
《经瓶》一词,始于宋代。宋人赵令畴《侯鲭录》卷三说:“陶人之为器,有酒经焉。晋安人盛酒以瓦壶,其制,小颈,杯口,修腹,受一斗,可以盛酒。凡馈人牲兼以酒,置书云:“酒一经,或二经至五经焉。”
宋.袁文《瓮牖闲评》卷六:“今人盛酒大瓶谓之京瓶,乃用京师京字,误也。京字当用经籍之经字。晋安人以瓦壶小颈环口修腹,受一斗,可以盛酒者,名曰经,则知经瓶者当用此经也。”
足见,《京瓶》即《经瓶》,《京瓶》可能为误。《经瓶》一词在宋代很是流行,彼时,或有称《酒经》者。
民国人“许之衡《饮流斋说瓷》:梅瓶口细而项短,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,于足则微丰,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,故名梅瓶也。”
自此约定俗成,称《梅瓶》。
本作品仿《北宋雕花越窑梅瓶》,器身四开光,精雕四富贵牡丹。刻工细腻入微,釉层薄厚恰如其份,牡丹花瓣深浅有致,玲珑剔透,呼之欲出,传神至极。
顶盖莲子为钮,复次精饰牡丹雕刻,神韵雅致,与四开光遥相呼应,神笔也。
釉色里外蕴渗透析,似晶似莹,黄、绿、蓝色之间,因光影幻化变异,言不尽,数亦穷。
后记:此作品肩有双系,北宋时期辽金瓷器亦盛行于世,形制互仿亦有可能。